
2021年七月開始,關於銷售頁的關鍵字搜尋次數呈指數型增加
這個大趨勢代表一件事:電商市場已經飽和了
一、電商平台(蝦皮、PCHOME、MOMO等)已經過度競爭,相同甚至類似的產品已經過多
二、數位廣告(臉書、IG、YT等)相似產品廣告過多, 一個消費者會看到非常多的類似產品廣告,當然通常數位廣告都會把流量導入到品牌的網站,不論是自建網站或是用架站服務
至於為什麼是這個時間點,我想跟台灣疫情控制越來越穩定也有關係,畢竟疫情這段時間累積了很多實體轉線上的賣家,疫情期間隨便賣都有成效,疫情緩和之後成效就開始掉,因為賣家變多了,但消費者的消費行為很大一部分回歸到實體消費
階段一:電商平台和數位廣告還沒飽和的時代,屬於線上和線下的競爭,意思是當消費者有某個需求,這時候只需要將產品或服務放到有需求的消費者面前,就很有機會把生意做成。原因是數位媒體比實體推銷能夠更有效傳遞產品的價值,因此更容易引導消費者在線上消費。
階段二:隨著第一階段的發展,線上和線下市場形成一種平衡關係,這時候線上的市場因為行銷成本的容忍度,不會過度飽和,會適當的淘汰沒辦法在線上有效行銷的賣家
階段三:其實就是現在,所謂的疫情後的電商市場,因為疫情的幾個月,讓過多的賣家開始學習如何進入線上電商市場,當然在疫情期間需求幾乎100%都從線下轉移到線上,大家吃大鍋飯,都能吃飽,疫情緩和後,就不一樣了。當然往線上的大趨勢不會變,這次疫情一定也讓更多消費者養成線上消費的習慣,只是說在疫情緩和後一段時間,都會是需求少於供給的狀況。
也是因為這樣過度競爭的環境,大家需要想辦法爭奪消費者,才會讓銷售頁的需求量大增
消費者要如何從10個類似的產品選出1個?在於產品的細節被有效地傳達,這時候就需要銷售頁了
我們在各產業都有驗證有成效的銷售頁架構,意思就是下廣告可以賺錢的架構,可以直接參考以下文章